梳棉機產(chǎn)量增加直接意味著更多的纖維量需通過機器處理,如要求能獲得相同的纖維開松度,則單位時間內(nèi)參與梳理的針齒數(shù)必須槽加,有三種可能的途徑:(1)增加梳理元件上單位面積內(nèi)的作用齒數(shù);(2)提高梳理元件的速度,(3)增加梳理元件數(shù)。第一點可能性是很小的,因為租纖維和高產(chǎn)時要求低齒密的針布,而細纖維和低產(chǎn)時則要求高齒密的針布.第二點,在精加梳理件速度方面已做了許多工作,進一步增加將更加困難。例如,梳棉機產(chǎn)量從25kg/h增加到60kg/h.在同樣的纖維開松度要求下,錫林必須從300e/min 增加到750r/min.在技術上有困難.而且也會使纖維損 傷變多。第三點即熔力日刺輥只數(shù)或增加預梳板(包含刺輥較下分梳板。前、后固定蓋飯等}。有的生產(chǎn)廠家采用平行排列工或三只刺轆(也有下行式雙刺輥的),刺輥上的齒向排列成相互剝?nèi)∽饔?。其速度隨棉流方向而遞增,如600、1200、1800c/min。多刺輥的缺陷是結構復雜而不便于保全工作。故有些紡機廠采用預梳板。
FA201型梳棉機的刺輥下方裝著兩塊寬70mm的弧形分梳板。如圖2-15(a)所示,分梳板自由板、除塵刀、托棉板和托架組成。街板由許多厚0.8mm的齒片和厚2.5mm的隔片相間組成,為使鋸齒沿機寬方向較均勻地分布,諸齒片連同隔片沿此方向偏轉角7°,見圖2-15(b)所示。齒片的齒深2. 5mm,齒的工作角85°,街距5mm。除塵刀的工作角30°,托棉極的厚度2mm,都用螺釘固定在分梳板的外殼上。第一分梳板齒面與刺輥齒面的隔距為0.5-0.7mm,第二分梳板為0.45-0.6mmo給棉板和第一除塵刀 刃之間的距離稱為第一落雜區(qū)A;第一托棉板和第二除塵刀刃之間的距離稱為第二落雜區(qū)B;第二托棉板與弧形連接板之間的距離稱為第三落雜區(qū)c.各區(qū)間距為A:43-48mm,B,14-16mm,C:6-8mm.A區(qū)排除較大雜質,B區(qū)排除細小雜質和短絨,C區(qū)主 要排除短絨。紡化纖時主要要求是加強分梳,所以A,B、C三個落雜區(qū)可以縮小,尤其是B、C區(qū)不能有纖維落下。使用效果表明,分梳板的鋸街對剌輥表面上的棉束和纖維進行又一次自由分梳(它們大都是位于喂入棉層齒面的纖維,未受到刺輥的有效分梳),因而能使進入錫林一蓋板區(qū)的棉束少而且小,減輕錫林蓋板的負荷。有利于保護蓋飯針布和充分發(fā)揮錫林蓋板間的分梳、除雜和均勻混初等作用。還可避免在使用小漏底時因網(wǎng)跟經(jīng)常堵塞而造成的紗疵。
使用分梳板對減少棉紡有利,但對除雜效率未見改善,并且隨棉卷含雜不同而有不同的影響。所以在某些梳棉機上仍保留原來的除塵結構和位置,而使用一塊分梳塊和導棉板結合件及另一塊托棉板(替代小漏底).見圖2-16所示,其目的是增加刺輥部分的落;雜。圖2-16中A區(qū)排大雜。C區(qū)排小雜前、后固定蓋板是輔助分梳裝置中另兩個元件,其結構基本相同,但一般前固定蓋板齒密比后固定蓋板大.目前齒密規(guī)格有四種:90、140、240、620齒/(25.4mm),因此固定蓋板的齒片厚度規(guī)格也有四種:1. 6 、1、0、8、0.5mm。窗片的工作角和齒距也有不同規(guī)格,如回2-17(a)、(b)所示,各齒片的中央矩形孔共串在一銀矩形芯橡上.兩側斜槽藉夾頭與蓋飯骨架相聯(lián)絡,此骨架再被固定在托架上.各齒片右邊第一只齒尖的位置(見圖中的L)呈規(guī)則變化,以求蓋板作用而上的齒尖分布合理均勻.后固定蓋板裝在后罩板的中間位置上. ,變纖維叢在進入錫林蓋板區(qū)之前能獲得充分分梳,增進對棉結、棉束的開松,以減輕回轉蓋板的負荷和保護其上針布。前固定蓋板裝在前下罩極的上方.對附在錫林針布上的纖維進行再梳理。可增進其平行伸直程度,以獲得清晰的棉網(wǎng)和改善成紗質量。圖2-17(a)中,在前固定蓋板的上方還裝著一除塵刀和吸管.其作用是進一步除去棉網(wǎng)內(nèi)的塵雜,適于含雜高的原棉加工。使用它之后在轉杯紡紗機上紡紗杯內(nèi)積塵量明顯減少,減少紡紗斷頭和提高了成紗質量。目前采用以上四種元件(即刺輥下分梳板,前、后固定蓋板,吸管)的梳棉機產(chǎn)量為30-80kg/h。